刘亚琳 || 红色的故乡
0
2022-01-16 00:30:09 作者:刘亚琳


红色的故乡

刘亚琳


我的故乡——鲁家峪是行唐县北部一个小山村,她背靠阜平,东临曲阳,四面环山,全村山场面积约6平方公里。千百年来,在祖祖辈辈辛勤汗水的浇灌、培育下,山坡上长满了枣树。

舅父昨日来电,说故乡的大枣熟了,让我回家采摘。我是吃大枣长大的,对红枣的感情非同一般,那清脆甘甜的滋味,深深地吸引着我,让我归心似箭。

当我刚刚踏入故土,一座庄严肃穆的汉白玉石牌坊首先映入眼帘,它不在我的记忆中,我不由自主的向它奔去。这座牌坊,面东座西,四柱三间。那宽阔、高大明间立柱上的楹联是“先烈精神千秋永在,英雄浩气万古长存”,莲花环绕的横梁上是“烈士陵园”四个大字,左、右次明间立柱上的楹联是“无名烈士留忠骨,有幸丰碑铸国魂”,这座雄伟的牌坊浩然正气,展现了后人对先烈们的无限敬重与怀思。

跨过牌坊,我们来到陵园正门,正门左侧的浮雕引人注目,它记载了八路军与此地群众的深情厚谊。进入大门,是一座高高矗立的汉白玉烈士墓碑,碑高7.4 米, 宽 1.33 米,厚1.33米,墓碑上端是一颗红红的五星,正文是金光闪闪的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。墓碑底座镶嵌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铭文:“七七事变,日寇侵华,国土沦丧,民生涂炭,幸得中国共产党秉持大义,力挽危局,发动群众,齐心抗敌太行一线,战事尤烈。鲁家峪、鲁家庄、普塔石及附近诸村,因地形有利,民心坚定,遂成牢固抗日堡垒。故于战局最为残酷时期,我八路军战地医院之后方疗养院移驻此地,诸村干部群众鼎力相助,倾心保护,大批伤病员得以康癒重返前线,但也有部分人员因伤病过重不幸牺牲,权葬此地。至此国臻大治,民庆小康,烈士勋名,自不可没,抗战精神,更当弘扬,遂建此陵园,厚葬烈士,以承绪英风,激励后人,建我家园,兴我中华。”      

墓碑后面,是八个台级的烈士墓区,每级层面主道两侧各排列着五座烈士墓,每座墓的两侧是苍松翠柏,后侧是金黄色的迎春枝蔓,墓区周边,有塔松、刺柏、紫槐、枣树。整个墓区,郁郁苍苍,肃穆庄严。

来到烈士墓前,我静静默哀,思潮如涌,感慨万千,父辈们讲述的红色故事,把时间轮回到了上个世记。          

19世纪20年代末,共产主义思想已在故乡开始传播。1929年,村里有了第一个共产党员。1932年故乡第一届党支部诞生。1933年2月,在这里闹红的先辈们,积极参与了中共河北省保属特别区委领导下的“水泉暴动”,在激烈的战斗中,鲁家峪村共产党员刘俊山、刘成子光荣牺牲。“暴动”失利,革命转入低潮后,鲁家峪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剿共组织做了顽强斗争,在白色恐怖下,保存了组织,壮大了队伍。

外祖父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,在边区从事贸易工作,1939年入党。据外祖父讲:鲁家峪村地理位置特殊,吊顶山鸡鸣三县,这里闹红早,群众基础好,是党的红色堡垒村。1941年,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疗养院、三十团团部先后进驻我村,聂荣臻司令员也曾在此居住。当时,部队进驻后,战士们主动为乡亲们瞧病,帮助村民开展生产,治坡、治水。打扫庭院、街道,把这个小山村搞得干干净净,每天都像过节一样。为感谢八路军指战员,乡亲们无私奉献大枣、花生、鸡蛋等物品慰劳战士们,妇女们为他们缝、洗衣裳。1941年秋,大枣丰收后,乡亲们深知红枣对伤病员身体康复的作用,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,把红枣全部捐赠给了部队,军民团结,其乐融融,结下了鱼水之情。聂荣臻司令员就住在我家祖传的老宅子里。老宅门前有一盘石碾,每当乡亲们推碾时,只要他有空闲就会出门帮忙,与乡亲们拉拉家常,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。他平易近人,工作很忙,每天要工作到深夜,清晨起床都要到枣园里散步。那时,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大首长,但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。疗养院的医护人员,忙忙碌碌,他们进进出出,雷厉风行。抗日战场上的伤病员源源不断送来,在这些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,大批抗日志士伤愈康复后,从这里重返了战场。不幸的是有61位抗日英烈长眠在了故乡山坡上的枣林里,这些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他们没有留下籍贯,没有留下姓名,近80年来,他们静静地躺在红枣树下,不畏严寒酷暑,不争名、不争利、不争荣、无所求,他们是何等的高尚!何等的伟大!

为缅怀这些英烈,2016年春,行唐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故乡的枣林里给他们修建陵园。陵园占地6666平方米,2017年夏竣工。如今他们搬进了松柏苍郁、宽敞舒适的“新居”,如果这些先烈地下有知,他们定会感到欣慰。

故乡是革命老区,据《行唐县志》记载,在党的土地革命时期,这个当时只有百余人的小山村,就有3名共产党员为党的政权建设光荣牺牲。在残酷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有14名热血青年踊跃入伍,其中7位成为革命烈士。他们的英名载入了《行唐县志—革命烈士英名录》。鲁家峪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。曾被晋察冀军区授予“子弟兵母亲”、“抗日先锋根据地”两面锦旗,解放战争中荣获“支前模范”光荣称号。如今,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,故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记忆中的土坯房早已无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、窗明几净的水泥砖房,基至有几户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。从村中间穿过的那条小河,两岸已成为整齐的石砌墙,河底已变为平整的水泥混凝土,潺潺流水清澈见底,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荡漾。岸堤西侧建起了文化广场,夕阳西下,这里满了欢乐。年老的摆弄健身器材,年轻人莺歌燕舞。村里所有道路已经硬化到家家户户门口,通往枣林的那些曲径,也已成为宽阔的水泥路面。乡亲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,奔向了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……

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从陵园走出,带着朋友们来到枣园。枣园里火红火红的大枣,琳琅满目,令人垂涎,大家急不可待,动手采摘……

为铭刻烙印,我登上山顶,俯视故乡,那满山的红枣树跌宕起伏,层林尽染,把这里的沟沟壑壑、山山水水装点地是那样绚丽多彩。美景如画,怎不让人流连忘返。

故乡,大枣是红色的,大地是红色的,人民是红色的,文化是红色的。我爱我的故乡!更爱故乡的人们!


(作者系行唐县口头小学教师)

  • 美文推荐